中机高科环境资源装备有限公司-资讯中心-企业动态-正文

“环境大建设”时代下的水环境综合治理

发布时间:2017-10-17

    随着 “水十条十三五规划等一系列政策的发布,环保板块应声而涨,环保企业在水环境治理领域也迎来了较大的发展空间。由于水环境问题涉及因素多,治理难度大,不仅包括工程技术、还包括政策法律制度、管理体系和文化传承等软实力,需要进行综合治理。水环境综合治理的目标是水不是河道,包括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的方方面面,既是水利工程,也是环境工程,还有市政工程与文化工程的内涵。

 

行业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政府对污水处理行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开放了行业投资市场,改革了污水经营体制,加快了污水治理行业的快速发展。


    截至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的污水处理企业数量达到了277家,从业人员达到了33866人,相比上年有大幅度增加,平均每家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22人。其中规模以上污水处理企业资产总额达到1473.77亿元,相比上年增长36.27%,平均每家企业总资产规模为5.32亿元;负债总额达到755.36亿元,相比上年增长37.01%,平均每家企业净资产规模为2.73亿元/家。从2010年到2014年,资产总额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6.46%,负债总额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5.43%,资产增长速度高于负债增长速度。


    随着国际化、互联网化、资本化以及生态化的发展,未来污水处理行业由单体的污水处理厂向区域水环境,甚至是海绵城镇等水环境综合治理等项目发展,产业整合正在加速进行中,生态合作已经成为今后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 2010-2014年中国污水处理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情况统计

企业数量(个)

从业人员(人)

资产总额(亿元)

负债总额(亿元)

2010

302

23884

687.80

368.56

2011

185

22549

732.93

352.50

2012

213

26296

844.13

415.48

2013

247

30493

1081.47

551.32

2014

277

33866

1473.77

755.36

 

行业市场需求

 

    自“十一五”以来,国家大力推进污染减排,水环境保护取得积极成效,但是我国水污染严重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性遏制,水环境质量差、水资源保障能力弱、水生态受损严重以及水环境隐患多的形势依旧十分严峻。

污水处理,投资总额仍将不断提高


    我国污水投资具有区域不平衡的特点,浙江、江苏和广东等经济水平高,水资源较为丰富的沿海城市项目投资较多,而东北和中西部地区的项目投资较少,一些二线城市和中小城市的污水处理率仍处于较低状态。截止2015年,城镇污水处理率已达90.8%,城镇污水处理厂呈现小型化趋势。


    “十三五”期间,要求城市、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95%和85%。推进七大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加大黑臭水体整治力度,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控制在10%以内。据此预测到2020年,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将达到21216万m3/日,新增投资额超过1000亿元,而随之带来的运营规模将有望达到1100亿元。此外,在“水十条”的要求下,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需求将进一步释放,敏感区域提标改造的市场空间也将超过430亿元,中国污水处理行业将会迎来更多的投资机会。

海绵城市建设市场庞大


    以往我国水污染治理行业强调点对点治理,现在已经向着面源及立体化整体解决方案的方向发展,海绵城市建设正符合这一行业趋势,是最可持续的城市水环境系统整体解决方案。


    2015年10月9日在国务院例行政策吹风会上,住建部已选择16个城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计划3年内投资865亿元,建设面积450多平方公里,按此计算,每平方公里投资约1.9亿元(折合190元/平米),而实践中大部分海绵城市相关的低影响开发单项设施投资均在190元/平米之上(图1)。


    截至2014年,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5万平方公里,按照国务院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2020年要实现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则有1万平方公里面积需要改造,若按照190元/平米投资均价估算,对应“十三五”期间的投资规模将达到1.9万亿元,而若按照305元/平米投资均价估算,对应投资规模将达到3.1万亿元。


    2015年7月发布的《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试行)》,综合考虑了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和水安全等多个方面,由此可知,在海绵城市建设的万亿级大市场中,综合问题解决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将获得更多发展契机和红利。

1 海绵城市部分低影响开发单项设施单价估算(北京地区)

资料来源: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招商证券

 

黑臭水体,市场关注新热点


    近年来,黑臭水体问题已经成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反应比较强烈的问题。今年4月,国务院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于2020年底前完成黑臭水体治理目标,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要于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体。9月住建部联合环保部等共同编订的《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正式发布,提出了“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具体行动标准,并“鼓励采取政府购买服务、 PPP等方式实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和后期养护,建立以整治和养护绩效为主要依据的服务费用拨付机制”的要求,预示着治理城市黑臭水体的巨大市场开启。


    根据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在全国295 座地级及以上城市中,220 座城市排查出黑臭水体,已认定的黑臭水体总数2014 个,总长度约7588km,其中有267 个黑臭水体(长度391km)完成了整治工程,占总数的13.3%,已经开工整治的有654 个,占总数的32.5%。从地域分布看,黑臭水体多集中于经济发达且水系更多的中南地区和华东区域合计占比约71.2%;从省份看,广东和安徽黑臭水体数量均超过200 条,约占总数的22.9%,而山东、湖南、湖北、河南、江苏5 省的数量均超过100 条,合计约占总数的35.7%。


    据江苏、浙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调研,每条黑臭城市河道长度平均约为2-4km,整治资金约为2000-4500 万元/ 公里(包括污染源治理、截污、污水厂建设、清淤、引水等)。如若假设每公里整治费用3000 万元,7197km 长度的黑臭水体整治费用为2159 亿元。目前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含港澳台)为295 个,县级市为358 个,按照到2030 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要达到总体消除的要求,我国黑臭水体治理将面临巨大的市场机遇。

 

水环境综合治理探索

 

    “水十条”提出的水环境综合治理任务,多为长期、复杂且资金量大的系统工程,地方政府急需借力;另一方面,目前在市场化程度、盈利模式方面最为成熟的水务行业,在正在寻找新的投资机会。随着国家对环境绩效进行相应的考核以及大力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环保建设,环境治理领域单体设施存量已经相当有限,转而由专业的大型水务企业对一片区域甚至整个城市的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正在成为趋势。


    水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工程,研究内容涉及水利、交通、生物化学、环境科学以及河流景观设计等,需要始终坚持人水和谐思想,构建一个涉及内容丰富、不同对象和谐、整体综合治理的体系。形成包括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工程体系、监控管理体系和景观文化体系在内的“水环境综合治理”体系。


理论体系


    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人水和谐理论、水资源保护理论、河湖健康理论、水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谐调控理论以及水环境治理的相关基础理论等,将这些理论贯穿水环境综合治理全过程,指引和保障水环境治理朝着人水和谐目标发展。

技术体系


    包括水污染防治技术、水生态保护修复技术、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综合节水技术、饮用水净化技术、饮用水微量有毒污染物处理技术、水污染处理与循环利用技术、再生水安全回用技术、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技术、生活污水低成本高标准处理技术,城市雨水收集利用技术、海水淡化技术、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生态需水保障技术、水量水质联合调度技术、危险化学品事故和水上溢油应急处置技术和水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技术等。治理水环境虽有许多成熟的单项技术,但缺少多种技术的集成和创新,只有多种技术组合使用才能达到综合治理的效果。

工程体系


    包括工业废水处理、工业聚集区污水收集、生活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等工程,水处理工艺技术装备,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综合节水工程,非常规水利用工程,水量水质联合调度整套工程等。各种工程的协调与优化,利于水环境综合治理的进程。

监控管理体系


    包括地表水、地下水水量、水质监控,工农业、生活用水实时监控,污水集中处理厂自动在线监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置系统,水环境监控预警系统,水环境监测网络等,具有对水环境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和共享,预警应急处置,辅助决策管理等功能,能显著改善和提高监管效能。

景观文化体系


    包含水文化传承创新与水生态文明建设,溶入文化元素的水利工程建设等,通过生态与景观的完美结合,不仅给人们呈现了优美的景观,还创造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同时,对自然生态景观注入人文元素,丰富景观的人文独特性,丰富水景观,打造水文化。


    “诱人”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市场大蛋糕,想要“分吃一口”却远非易事。在国家政策和市场发展诱因下确有少部分企业发展和崛起速度较快,但对于规模更加巨大的市场空间来说,仍只是沧海一粟。


    大多数中小型企业仍面临技术弱、底子薄、订单少等现实状况,而改善这种状况,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过硬的实力和经验必然能更好抓住市场机遇。可见在当下及未来,有政策支持、技术储备、实力强大的领军型企业才能更好地赢得水环境综合治理市场的青睐,迎来飞速发展。.

 

本文摘选自北控水务科技内刊《水务视界》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