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机高科环境资源装备有限公司-资讯中心-企业动态-正文

中国制造业的拯救之路靠什么?

发布时间:2017-03-15

35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2017年要重点做好的九个方面工作。

    在35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2017年要重点做好的九个方面工作。鉴此,我们组织有代表性的智库机构,对2017年重点工作进行分析解读。敬请读者关注。

    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利用自然资源和人的劳动能力不断地创造满足人类生活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实体经济作为直接创造价值的主力,无疑是所有经济体发展的根本动力。“以钱生钱”式的虚拟经济如果过度发展,不但将扭曲生产要素的配置,从而对实体经济发展造成“抽血式”的伤害,而且还蕴含着巨大的经济社会风险。回顾过去的2016年,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金融业增加值和利润占比过高、非金融企业债务过重等问题较为突出,对我国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也大大提高了创新的机会成本和实际成本。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实体经济从来都是我国发展的根基,当务之急是加快转型升级”,并将“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列为九大重点工作任务之一。

    创新是加快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牛鼻子”,是做好这项工作的根本“抓手”。具体而言,不断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继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提升传统产业质量和技术水平是2017年创新发展的三大着力点。

    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实体经济升级的源泉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取得了显著成效。2016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超过15万亿元,已接近欧盟国家的总和,在全球范围内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我国专利申请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一位,国际论文发表总数也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总量居世界第二,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更是占了世界的四分之一。但是,如果以人均创新投入和产出、创新质量和效益指标来衡量,我国实体经济仍然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核心技术和产品受制于人的现状还没有根本扭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企业研发经费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仍不足1%,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也不足18%,与发达国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作为高技术产业的排头兵,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超过11万亿元,居全球第一;网民数量超过7亿,是世界第一大智能手机市场。但是在集成电路、基础软件、控制芯片、数控装备、核心元器件等核心技术方面还高度依赖进口,每年近八成芯片依赖于进口,其中高端芯片进口率超过九成,是我国总额最高的进口商品。

    加强基础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是提高实体经济技术水平、逐步掌握核心技术的根本途径。横向比较来看,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费用的比重一直在5%左右徘徊,而主要发达国家普遍超过10%,美国、韩国已经超过了17%。从后发国家历史发展来看,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日本基础研究经费占GDP的比重就已达到03%;韩国在1995年左右达到03%,之后快速增长至08%左右,超过美国、法国和日本;而我国目前刚刚达到01%。为了实现从跟跑、并跑向领跑的超越,必须要按照《报告》中提出的要求,对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提供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中心,不断优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提高基础研究的整体水平和辐射能力。

    加强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激励机制,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智慧,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报告》对这一点着墨颇多,提出了两大重要方向:一是切实落实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以收益权激励科研人员研究成果的转化;二是通过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保护研发人员的权益,提高研发活动的积极性。“切实落实”的关键在于加强不同政策之间的协调,尤其是国有资产管理等与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不衔接的制度,需要在工作中予以改进。而保护知识产权的突出问题则是如何通过司法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改善,解决被侵权企业举证难、维权成本高的困境。正如《报告》所言,“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定能成就创新大业。”

    二、培育新兴产业和推进“双创”是实体经济升级的引擎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广泛应用新技术的新兴服务业是我国实体经济结构中的高质量增量部分,是引领实体经济升级的发动机。新材料、新能源、机器人、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在线医疗、在线教育、移动支付等新业态保持高速增长,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代表的“三新”经济蓬勃发展,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活力。2016年全国网上零售额高达51556亿元,比2015年同期增长262%,增速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53个百分点,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3个百分点以上。共享单车、共享住宿等新兴商业模式提高了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便利。

    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宽松的制度环境和高效的治理,必须以开放心态和包容精神面对新经济,本着放活新事物、激发新动能的目的,使用新的管理手段,制定新的管理规则,促进新经济快速、健康发展。2017年伊始,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意见》,明确提出探索包容创新的审慎监管制度,对新产业、新业态采取既具弹性又有规范的管理措施。《报告》又再次强调:“本着鼓励创新、包容审慎原则,制定新兴产业监管规则”。这一原则贯彻了本届政府一直以来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政府服务的精神,对发展新兴产业、激发新动能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政策利好。此外,《报告》关于“年内全部取消手机国内长途和漫游费”“大幅降低中小企业互联网专线接入资费”的承诺,不仅为互联网新兴产业发展降低了网络成本,更是得民心、顺民意的重要惠民措施,赢得了人大代表们的阵阵掌声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反响。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技术应用、新业态发展的动力之源,是依靠人民群众智慧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也是增加就业和实现机会公平的有效方式。2016年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16513万户,比2015年同期增长116%,平均每天新登记451万户;其中新登记企业达到5528万户,同比增长245%,平均每天新登记151万户。全年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300万人,超额完成全年1000万人的目标任务。展望2017年,一方面要按照《报告》的要求,新建一批“双创”示范基地,鼓励专业化众创空间发展,打造面向大众的“双创”全程服务体系;另一方面还要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东风,进一步深化国有资本和企业管理体制、行政垄断性行业、金融体系、土地和户籍制度、医疗与教育等重点难点领域的改革,为“双创”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实体经济升级的根基

    作为一个追赶中的发展中大国,传统产业仍然是我国经济结构中的“大头”。而且,我国传统产业在全球依然保持着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在美国竞争力委员会与德勤有限公司联合编制的《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中,中国再次被列为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国家,竞争力指数排名全球第一。但是,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需求正在从大规模、同质化走向高质量、个性化,而传统产业的供给结构和质量还未能完全适应这种变化趋势;另一方面,随着资源和环境约束强化、劳动力成本快速攀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放缓,我国传统产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挤压”,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刻不容缓。2015年,国务院颁布《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出了实施制造业强国战略的十年行动纲领和“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明确提出,要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在近几年持续推动此项工作的基础上,《报告》指出了2017年的两大努力方向。

    一是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但能够带来低成本、高质量的商业服务,而且也为制造业创新和竞争力升级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途径。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和大数据的深度应用,可以帮助制造业企业更加了解广大消费者需求结构的变化和升级,实现与消费者之间的供需对接,并基于对消费者行为的大数据分析实现“按需定制”等新生产方式,实现企业的低库存和高利润,创造新的产品和市场。新技术应用还可以将制造业的生产系统与网络平台连接融合,实现数字化、高质量、个性化定制的智能制造模式,大幅改进工业生产流程的效率。二是全面提升传统产业的质量水平。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首先要靠质量标准的全面提升和严格执行,要靠广大制造业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不断加大投入、练好“内功”;其次要充分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提升职业操守,培育“中国工匠”、打造“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从规模数量时代走向质量效益时代。

    正如《报告》所指出的,“我国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不靠改革创新没有出路”。2017年将是我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一年,只有坚持不懈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实现经济结构优化、质量效益提高的目标,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